昆明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打造工業新引擎 重塑產業新優勢
- 時間:2023-12-25
- 來源:
- 瀏覽:118
來源:昆明信息港
今年以來,昆明市堅持大抓產業、主攻工業,踐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緊盯重大工業項目,全市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較去年同期加快4.8個百分點;重點行業增加值六增一降。
工業穩
今年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較去年同期加快4.8個百分點
今年1—11月,全市重點行業增加值六增一降,其中還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2%
企業增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工業企業達到22978戶,占全省的29.5%,凈增數量占全省的24.1%,戶數總量及凈增量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117戶,占全省的22.3%,較2022年凈增40戶,凈增數量占全省的13.4%,戶數總量排名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昆明市累計培育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972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1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戶,分別占全省總戶數的49.9%、56.02%和55.4%
規上工業企業總量及增量創新高
截至今年10月,昆明市工業企業達到22978戶,占全省的29.5%,凈增數量占全省的24.1%,戶數總量及凈增量均在全省排名第一;昆明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117戶,占全省的22.3%,較2022年凈增40戶,凈增數量占全省的13.4%,戶數總量排名全省第一。
今年以來,昆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帶領全市工信系統抓實抓細工業企業服務及培育工作,實現工業經營主體倍增成效明顯,工業企業及規上工業企業總量及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目前,全市已設立市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1個,縣(市)區、開發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15個;培育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4個、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43個,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1個、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21個;組織認定77個市級示范平臺、48個市級示范基地。目前,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樞紐,縣(市)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骨干,各類專業化窗口、示范平臺、示范基地為支撐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昆明加大省、市、縣三級工信部門工作協同力度,落實逐級包保掛鉤服務機制,深入開展領導掛鉤聯系企業工作,及時摸清企業生產要素保障需求,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共同服務企業向好發展。
在政策支持方面,昆明市通過惠企政策申報系統發布全市降低企業成本等各項惠企政策文件304個;在門戶網站設置“政策找企業”專題,集中展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制發的涉企政策文件;制定《昆明市財園助企貸工作實施方案》,指導15戶園區企業貸款8000萬元,今年兌現市級工業企業升規獎補資金2180萬元,惠及企業102戶;積極申請中央、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63個項目共獲得9901.5萬元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7戶企業共獲得1380萬元中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爭取到1.5億元中央專項支持資金助力全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與統計、稅務、市場監管及供電部門協同配合,爭取數據互通共享,匯集企業多維信息,挖掘升規潛力企業,發動全市工信系統“帶政策上門”,逐一開展升規指導服務工作。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不斷涌現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群體的領頭羊,是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主體。今年以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照大抓產業、主攻工業的工作部署,著力開展精準服務、貼身幫扶,加強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激發涌現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年,在云南省新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昆明市共有303戶,占比超六成。
昆明市發展環境政策利好不斷釋放,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創新發展。今年,昆明市落實2022年出臺的《昆明市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方案》,建立1000戶昆明市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庫,完善培育體系、開展企業摸底調查,推動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搭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屬融資服務對接橋梁,建立企業名單推送共享機制,重點梳理供應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清單,及時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送,鼓勵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打造專屬信貸產品。同時,組織銀行、證券、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一企一策”服務,積極推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
此外,昆明市還通過領導掛鉤聯系服務、開展“助企服務員”工作,建立“發現問題—協同解決—落實問效”工作閉環和“助企服務員”動態管理機制,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必應”,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開展市級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專項資金申報工作,從全市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擇優選取一批優質中小企業給予一次性30萬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
截至目前,昆明市累計培育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972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1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1戶,分別占全省總戶數的49.9%、56.02%和55.4%。
目前,全市已建立以創新型中小企業為基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骨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排頭兵的優質中小企業培育體系,為全市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民營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民營經濟是昆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增加稅收、吸納就業和促進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年以來,昆明市認真貫徹落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著力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激發企業活力。
在政策支撐方面,昆明市通過開展《昆明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出臺《昆明市貫徹落實云南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強化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清理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開展“財園助企貸”融資促進、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工作,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切實推動全市民營經濟做大總量、做優存量、做強質量。
在資金扶持方面,全市支持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實業,專注細分市場、核心業務,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組織開展2023年市級中小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篩選一批有較強競爭力,市場潛力大、高成長性和地方示范帶頭作用的優質中小企業給予一次性扶持資金補助,經企業申報、各縣(市)區初審、復審及專家評審后,擇優對20戶企業給予每戶30萬元的扶持資金;積極申請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共推薦185個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申報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經省級部門組織評審后,共計63個項目獲得9901.5萬元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目前,省級、市級資金均已撥付至相關縣(市)區。
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昆明市構建1+N中小企業核心服務體系,持續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工作。2022年共清理出欠款59筆,金額共計3451.19萬元,目前化解率達100%、清償率達83%。同時,認真受理中小企業對拖欠賬款問題的投訴,近4年共處置投訴216件,清償資金2.1億元。
此外,昆明市還搶抓政策機遇,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今年成功申報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極大提升了全市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
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1500億元,同比增長4.6%,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8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3%;全市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累計達134萬戶,同比增長27.3%,其中私營企業累計達46.4萬戶,同比增加10.2萬戶,增長28.2%,占全部企業數量的92.5%。
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昆明市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出臺《昆明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明確了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全面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
在夯實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方面,昆明深入實施“雙千兆”工程,加快5G基站和千兆寬帶建設,成功獲評2022年度國家“千兆城市”;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通信樞紐,完成互聯網專用通道建設,尤其是自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獲工信部批復以來,已完成監測機構設置和三大通信運營商項目主體建設工作,正積極推進骨干直連點監測平臺建設工作;加快建設具有高技術、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數據中心,支持已建數據中心開展綠色節能技術改造,引導數據中心效能提升。
今年,“昆明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揭牌成立,填補了云南缺乏大型、公共、高性能智能算力集群的空白,為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領域企事業單位提供公共算力支撐與技術轉型支持。
為了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快速增長,昆明市成立電子信息制造與數字經濟產業鏈推進辦公室,統籌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積極引進聞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產業園、云南裕能正極材料及前驅體、天安化工磷酸鐵、浩鑫鋁箔動力電池鋁箔等項目落地昆明,對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完成770.22億元,同比增長44.3%。其中,數字產品制造業營收完成437.50億元,同比增長78.7%。
此外,昆明市還加快推動政府數據共享,拓展數據應用場景;積極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圍繞《昆明市城市大腦建設總體工作方案》“1+1+N”建設內容,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積極開展市級信息化項目立項審查工作,加快推進各行業重點智慧化應用。在全市城市大腦48個應用場景中,24個已建需提升的場景正在逐步進行功能優化升級,24個新建場景已建17個,運管中心、智慧綜治、智慧環保等7個場景正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城市大腦的基礎業務框架基本形成。
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聚焦“提高工業占GDP比重、做大做強工業經濟總量”,認真梳理發展底數,將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昆明工業的新引擎,全鏈條重塑傳統產業新優勢,推動簽約項目盡快落地、在建項目盡快投產,建成企業盡快達產,符合條件的小升規企業應升盡升、應統盡統,充分挖掘和釋放產值增量、投資增量。(昆明日報 記者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