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產業 創新驅動發展 昆明科創事業迸發澎湃動力
- 時間:2022-12-26
- 來源:
- 瀏覽:161
來源:昆明信息港
12月9日,昆明市“當好排頭兵”大競賽活動第四季度工作推進會召開。會議內容顯示,“創新發展和改革開放競賽”工作的三項季度指標超目標完成。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新認定數量達991家,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90%;技術合同成交額截至11月底實現70.5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2.05%;1—10月,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751.6億元人民幣,增速37.7%,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98.4%。
謀科技就是謀未來,抓創新就是抓發展。2022年,昆明創新領域大事不斷。
5月5日至7日,市科技局開展“省市一體化重大項目”調研工作,走進20余家企業,掌握全市生物醫藥、高原特色農業等重點產業發展歷程及科技成果轉化效果;9月2日,2022年度金磚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協作會議在昆召開,金磚國家代表齊聚,共商國際科技合作事宜;11月12日,“智聚春城”高層次科技人才授牌簽約儀式暨院士企業家論壇舉辦,業內專家為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抓住創新“牛鼻子”,這一年,創新主體培育成效顯著、平臺搭建更加完善、科技朋友圈越擴越大、項目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市科創工作激流勇進,迸發澎湃動力。
精準科技服務打通研發堵點
昆明鼎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真空蒸餾冶金技術為核心專業,從事有色金屬和新材料制取工藝及設備產業化研究和推廣的研發型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該公司僅在新材料及銦再生回收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就超過5800萬元,新項目實施中的資金來源成為一大難題。面對企業困難,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主動上門服務,鼓勵該公司申報省市一體化項目,積極申請補助,解決資金難題。這一提議打開了企業視野,給了企業更足的創新動力。
“差距怎么看、發展怎么辦、工作怎么干”是今年全市面臨的三道考題。對此,市科技局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查找差距和不足?!爱敽门蓬^兵”大討論大競賽活動啟動后,相關負責人對100余家重點企業廣泛開展大調研,精準了解企業需求。
一方面解決難題,另一方面深入解析政策。今年6月17日,“政策直通車、服務零距離”昆明市科技服務團活動正式啟動,打通科技政策和服務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針對企業不能吃透科技扶持政策、申報高企意愿積極性不高、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歸集方法不規范、科技服務業發展規模偏小、技術合同登記力度不夠等問題,服務團組成科技政策法規宣貫、高企服務、“R&D”服務等小分隊,進縣區、進企業、進園區。
在調研中冶地質西南有限公司時,“R&D”服務小分隊與企業就承擔的研發項目及校企合作關鍵技術攻關展開深入交流;在調研云南遠足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和云南朗恒科技有限公司時,面對企業反映的研發中缺乏機械類專家技術指導問題,科技服務業小分隊現場牽線,第一時間聯系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幫助企業發展裝上“大腦”?!跋襁@樣的服務案例還有很多,在小分隊的幫助下,企業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為下一步創新和成果研發指明方向、留足空間?!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介紹,目前,5個科技服務小分隊已開展活動50余期,覆蓋全市各縣(市)區,惠及企業836家。
項目是創新實施的著力點。今年以來,市科技局抓住項目主線,不斷完善項目組織和論證評審工作方案,立項、管理、驗收、績效評價監督等各方面工作更加科學合理。通過建立省市溝通協調機制、完善市級部門橫向聯動機制、構建省市一體化項目備選庫,“省市一體化協同創新”項目加速推進。同時,加大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力度。按照“常年受理、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則,發布省市一體化重大項目榜單和科技項目申報指南,完成12個省市一體化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省市財政科技經費共配套支持18700萬元,新爭取省級資金支持9350萬元,為歷年最好成績。
在系列有力措施下,科技助力產業發展更加精準。朱有勇、郝小江、王福生、張文宏等一批國內權威院士專家擔任生物醫藥大健康科技創新中心、高原特色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6大科技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為科創中心建設問診把脈。在揭榜掛帥工作方式的推動下,三七標準化產業化示范項目、新型綠色農藥試驗示范項目等一批創新中心重大項目順利進行。
完善培育體系活躍主體氛圍
今年,在省、市先后組織的3次高企評審中,昆明市高企在全省的占比、凈增量、增幅等都創下歷史新高?!皠撔掳l展和改革開放競賽”年度指標數據顯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凈增數有望達到361家。
企業是實施創新的主力軍。近年來,昆明市不斷完善創新主體培育體系,出臺《昆明市創新主體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入庫培育企業—規下高新技術企業—‘四上’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的梯次培育機制,構建涵蓋3000多家企業的昆明市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庫。此外,踐行一線工作法,市縣區聯動街道、園區、雙創平臺上門開展高企挖掘、培育、輔導工作,并采用集中培訓、專家輔導、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加快高企培育進度。
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成效立竿見影。今年,全市評審并向省高企認定辦推薦高企732家,高企數量有望達到1788家,較上一年增長25.29%,總量居全省第一。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991家,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備案發證578家。目前,昆明19個縣(市)區、滇中新區、開發(度假)區已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全覆蓋,高新技術企業在利用技術獲取營業收入、高新技術產品收入、上繳收入等產出和盈利方面能力逐步增強,上繳稅收保持在每年90億元以上。
重視企業培育,更重視人才發展。為了留住人才,昆明市精準引智,人才聚集效應逐漸凸顯、服務機制不斷優化、國際科技人才工作有序平穩。在第六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智聚春城”昆明專場系列活動中,張亞平、蘇國輝、朱日祥等9位院士和30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齊聚,為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建言獻策。此次大會共引進優質項目20個;簽署重大科技項目協議50項,預計項目總投入金額3.9億元,將帶動依托單位、聯合單位經費投入8.07億元。
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人才活躍度越來越高。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治業多年來聚焦天然活性多肽功能與疾病發病研究,發現多種具有藥用價值的天然活性多肽,力爭把多肽藥物推向臨床;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楊謹先后從事紅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的研究工作,參與育成審定、登記和鑒評新品種近20個。在項目申報中,第三批“春城計劃”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工作實現院士申報“零的突破”,吸引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領銜申報春城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柔性引進李蘭娟、鄭樹森兩位知名院士。“春城計劃”高層次科技人才專項立項10個,最高單個項目支持3000萬元,5年累計支持1.69億元,帶動依托、聯合單位投入1.83億元,通過項目實施預計產生經濟效益77.5億元。
聚焦成果轉化構建新興格局
昆明埃舍爾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的數字農業全產業鏈平臺圍繞云南高原特色產業領域,以花卉、中藥材、肉牛產業等為切入點,構建了智能化系統,實現降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率;云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開發了中國首個功效護膚品薇諾娜,打破我國功效性護膚品市場長期被歐美產品壟斷的局面;云內動力以DEV品牌系列為主打產品的四缸發動機,連續5年摘得全國產銷冠軍,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超大直徑彈性滑板支座施工方法并取得發明專利,填補了國內超大直徑低摩擦彈性滑板支座施工工藝的空白。由此可見,企業創新成果的每一次轉化應用,都是推動產業領域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加強研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昆明確實下了很多功夫。在企業端,開展企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技術攻關難題為核心,對接高校、科研院所,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在研發端,在昆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務機構紛紛布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機構。在縣域端,縣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絡布局不斷擴大。在政策端,出臺多類文件政策打破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從源頭增加可轉化的科技成果。
“十三五”以來,全市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從2016年的82.38億元增至2021年的128.23億元,年均增速9.25%。2021年,較上一年增加7.37億元,增長6.1%。截至目前,全市培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6家、云南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家、昆明市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服務機構27個;部署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站4個,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規范化服務;全市14個縣(市)區實現省級縣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全覆蓋;推進省市共建云南(昆明)技術市場,一核兩翼的構建格局正在推進。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還體現在技術合同成交額不斷增加和科技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兩個方面。截至今年11月30日,昆明市共登記技術合同4425項,合同成交額70.59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登記技術合同增加2063項,同比增長87.34%,合同成交額增加38.98億元,同比增長123.32%,居全省第一。此外,市科技局負責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在庫企業34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負責的30家規下企業和34家規上企業工資總額平均增速13.4%。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的相關要求,昆明市正從科技資源整合、全域協同創新;科技體制改革、政策落細落實;科技效能提高、綜合實力攀升等方向發力,下好“先手棋”,用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產業發展,迸發城市新興活力。(昆明日報 記者張怡)
短評
抓住創新“牛鼻子”
日前,市科技局用一系列數據展示了1年來全市科創事業的成果。在市科技局參與“當好排頭兵”大競賽活動的5項指標中,高新技術企業凈增數、技術合同成交額、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數、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4個指標均居全省第一。
人才效應不夠顯現,創新起步相對較晚……面對制約科技創新的系列因素,近年來,昆明迎難而上、找準優勢,立足本土資源優勢打開了缺口,并立下了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尤其是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堅持問題導向,以賽促學、以賽促改,創新工作打開了新局面。院士專家紛紛來昆興業、企業研發成果相繼得到應用、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這些變化在全市營造出濃厚的科創氛圍。
昆明的工作成果可圈可點,但放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對比后不難發現,無論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還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昆明與發達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長期以來形成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科創事業的發展也并不是完成某一個指標和工作就能實現,需要樹立全盤思維。
科創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今天的進步,和自己比,更要和別人比。今年9月,《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印發,明確了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空間布局、主要任務,釋放了一個良好的信號。有了詳細的“作戰圖”,期待未來幾年,昆明的科創事業越干越好,在“十四五”末期完成全新蛻變,呈現嶄新面貌。(張怡)